戈雅
艺术与观念17
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意志。
西班牙的 “戈雅奖”(Premios Goya) 是西班牙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由西班牙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 1987 年创立。该奖项旨在确立具有本土象征性的电影奖项,其名称和奖杯形象都来自于西班牙著名画家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
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 年)是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如今也位列全世界最令人敬畏的画家和雕版画家之中。
戈雅并未与电影有直接历史联系,但他的地位与形象恰能承载这种文化身份建构。一方面,戈雅作为西班牙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象征了国家的视觉传统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他的绘画作品以强烈的光影对比、戏剧性叙事和社会批判著称,被认为与电影的视觉语言和现实关怀存在精神上的契合。戈雅既是宫廷画家,也是揭露暴力、迷信与人性阴暗面的见证者,这种双重身份与西班牙电影在独裁与民主转型后的社会反思形成呼应。奖杯采用戈雅的半身像,进一步强调了从绘画到电影的文化延续性。
展开剩余96%少年戈雅小镇出身,天赋异禀,后成为西班牙宫廷的首席画家,其作品种类繁多:壁画、湿壁画、挂毯设计、肖像画和雕版画。46 岁那年他突患重疾,导致永久性深度失聪。这样一个纯粹“带有分水岭性质的”神话极具吸引力:原本雄心勃勃、乐观向上、创作美妙画面的人,被疾病转化成与世隔绝、饱经痛苦的画家,描绘着令人不安的幻想。
然而,在他死后的一个世纪内,展览屈指可数,其作品在19世纪拍卖会上相对少见,直到他去世大约 70 年后才有了一次大型回顾展,这也为他的职业生涯营造了一定的神秘感。
而论及后人何以懂得品鉴这位特立独行的西班牙大师,是来自几个欧洲国家的艺术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德拉克洛瓦、马奈、杜米埃和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 年)都对戈雅艺术的各方各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保罗·塞尚(1839—1906 年)、保罗·克利(1879—1940 年)、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 年)、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 年)和乔治·格罗斯(1893—1959 年)等现代大师对戈雅画作的致敬,更是引发了后世学者和作家对他的大部分兴趣。
01)
狂想曲
恰如其分
《狂想曲》图版 41 号
1797—1798 年
蚀刻法和飞尘蚀刻法
20cm×15cm
在西班牙之外,这位艺术家的名声开始流传开来。戈雅家族精明地在各处出售少量画作,通常卖给外国买家,这可能是戈雅本人对留给后世遗赠的设想:受私人藏品的丰富所吸引,外国代理人所开展的一系列商业交易。国外对戈雅的兴趣起初集中在《狂想曲》上。但画家作为现代西班牙场景的描绘者,这重身份也成为一个卖点。1818 年,奥地利驻马德里代办参观了一个展览,并写道戈雅“天生具备成为伟大画家的能力(特别是在描绘日常生活场景时)”。这一观点反映出西班牙主题和意象在欧洲得到更广泛的欢迎。
在 19 世纪 20 年代、30 年代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普罗斯佩·梅里美,以及艺术家欧仁·德拉克洛瓦将西班牙宣传为异国理想主义的来源。此时,泰勒男爵受命为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1830—1848 年在位)购买西班牙绘画。作为其重要任务的一部分,泰勒接触了戈雅家族并购买了戈雅的十几幅私人作品。“他的风格和他的性格一样古怪”,泰勒这般写道,为戈雅身后因其个性独特而享有的名声加盖上了他自己的审美印章。
理性沉睡,心魔生焉
《狂想曲》图版 43 号
1797—1798 年
蚀刻法和飞尘蚀刻法
21.6cm×15.2cm
当路易·菲利普的“西班牙画廊”于 1838 年在巴黎卢浮宫开幕时,在一堆委拉斯凯兹、穆里略、埃尔·格列柯的画作之中,悬挂着戈雅所绘的西班牙日常生活和穷人劳动的场景画,比如《锻造》(The Forge,图 197)。在参观展览的巴黎公众看来,这些作品无疑是怪诞的。“为什么买了戈雅的画?”讽刺杂志《喧嚣》(Le Charivari)发问。“戈雅可能是个有灵气的讽刺画家,但他是个非常平庸的画家。”西班牙画廊一直开放了十年,直到 1848 年的革命使得路易·菲利普流亡至国外,这些画才流散出去并被出售。彼时不论是法国作家和诗人的热情,还是法国艺术家在视觉方面对其作品的回应,都已经开始反驳最初对戈雅艺术的指责。虽然泰勒所购买的戈雅作品并没有全部展出,但这些藏品包括了戈雅私人题材的代表性作品,从肖像画到幻想画都有。《信件》和《锻造》成为戈雅晚期风格的代表之作,笔触厚重明快,人物身材魁梧。
锻造
布上油彩
181.6cm×125cm
弗里克收藏馆,纽约
02)
农民画
在 19 世纪,戈雅的描绘穷人的画作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画吸引了品味超前的欧洲收藏家和寻找新题材的艺术家。戈雅在 1812 年送给他儿子的两幅小画代表了 19 世纪最早的标志性农民形象:《磨刀人》(The Knife-grinder)和《运水人》(The Water-carrier)。这两幅画由奥地利驻马德里特使阿洛伊斯·文策尔从哈维尔·戈雅手上购得,于 1820 年到达维也纳。1822 年,它们被艾什泰哈齐王子买下并带到布达佩斯。正如戈雅在中年时期用农民画取悦了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和奥苏纳公爵那样,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作为建立遗誉的一部分,戈雅的下层社会生活主题也吸引了更多的欧洲贵族。
磨刀人
约 1808—1812 年
布上油彩
68cm×50.5cm
美术博物馆,布达佩斯
运水人
约 1808—1812 年
布上油彩
68cm×52cm
美术博物馆,布达佩斯
这类作品预示着,那些工人阶级农民肖像画会在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 年)、古斯塔夫·库尔贝和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 年)以及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画家的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法国画家兼版画设计师奥诺雷·杜米埃曾为《喧嚣》杂志工作,他用若干习作画描绘过伛偻过劳的洗衣妇,与《信件》的背景中那些洗衣妇别无二致。和戈雅一样,他以一种现代的手法,将对力量、体力和苦役的描述加以升华,也体现出这些对身体的影响。这种图像的存在是为了纪念穷人百折不挠的美德。
重担
奥诺雷·杜米埃
1855—1856 年
布上油彩
39.3cm×31.3cm
布雷尔收藏馆,格拉斯哥
《波尔多的挤奶女工》(The Milkmaid of Bordeaux)是戈雅最后的一幅画,显示出更多实验性的技法,也预示了后来艺术家的创作创新。戈雅画《波尔多的挤奶女工》的速度很慢,而且他非常满意自己的这一成就,以至于在他死后,莱奥卡蒂娅·韦斯声称他曾告诉她不要以低于一盎司黄金的价格出售这幅画。这件作品被画家最后的保护者穆吉罗买下后,在欧洲广受欢迎的绘画题材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虽然画中人物的身份让人想起英国和法国 18 世纪风景画传统及其迷人的人像,但没有任何形象能与布歇、尼古拉·朗克雷(1690—1743 年)或庚斯博罗所画的优雅农民更与之截然不同了。画中可以见到轻巧的笔触、明亮的色彩和坚实的轮廓,使得后来 19 世纪的批评家称戈雅为印象派。当毕沙罗对一个类似的农妇形象进行描绘时,他和戈雅一样也着迷于如何表现出光线落在头上的效果,从而着力塑造出一种鲜明立体的人物个性。
波尔多的挤奶女工
1825—1827 年
布上油彩
76cm×68cm
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
农妇
卡米耶·毕沙罗
1880 年
布上油彩
73.1cm×60cm
美国国家美术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03)
从浪漫主义
到现实主义
说起戈雅死后在国际上的声誉,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他以艺术来反映充斥着严酷现实的世界。但是,他在概念创作方面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也同样被艺术家和收藏家铭记在心。面对大规模灾难和人性的弱点,他用颜料、粉笔和墨水加以描绘,这表明他非常迷恋混乱的生存状况,而通过描绘社会底层那些迷失了的灵魂、无家可归者、行为异常者,他也吸引了后来的作家和艺术家。1825 年,戈雅《狂想曲》中的十幅作品在巴黎出版。这位画家拥有一种独特的天赋,将男男女女转化为野蛮又充满活力的夜间生物,这一点首先得到了德拉克洛瓦的效法,那些表现人物如何在压抑的黑暗中孤立无助的作品格外吸引后者。这种错位感是《狂想曲》的根本,而在描绘人们独处于阴冷室内时也会出现。
被囚禁的女孩引起了德拉克洛瓦的注意,正如大约 70 年后蒙克画了一个类似的人物,命名为《青春期》(图 204)。戈雅画面中令人不安的重重谜团、来源未知的威胁暗示以及难以名状的精神状态,使得 19 世纪那些描绘焦虑和恐惧的杰作都纷纷以其作为灵感来源。这位西班牙大师位列首批为这种无形状态赋予具体图像的主要欧洲艺术家,也为崭新的现代观点提供了灵感。
因为她耳根子软
《狂想曲》图版 32 号
1797—1798 年
蚀刻法和飞尘蚀刻法
21.8cm×15.2cm
《狂想曲》图版 32 号、37号摹本
欧仁·德拉克洛瓦
1818—1820 年
钢笔和褐色墨水
15.3cm×20cm
卢浮宫博物馆,巴黎
青春期
爱德华·蒙克
1895 年
布上油彩
152cm×110cm
挪威国家美术馆,奥斯陆
“戈雅一直是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常常是个可怕的艺术家,”法国评论家、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 1857 年写道,“在西班牙讽刺画的欢快和幽默中……他加入了一种更为现代的态度,是在现代世界备受追捧的态度;一种对无形之物的热爱,一种对强烈反差的感知,以及面对自然界可怕的现象和某些情况下会展露出兽性的怪异人形相貌的关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被戈雅用作一种隐喻,以表达某些堕落和道德败坏的状况。这一技法启发了艺术家更多的法国拥趸。1869 年,戈雅收官之作中的一幅在巴黎被售出。这幅素描之前的所有者是位颇具影响力的法国绘图师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1761—1845 年),他本人因其对漫画和怪诞主题的热情而备受推崇,该画刻画的是人类精神错乱的亢奋状态。这幅描绘了一个笼中男人的粉笔画《愤怒的疯子》(Loco Furioso),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戈雅在波尔多的岁月,当时他生活在一群流亡者之间,依旧保持着对理性之外的精神状态的兴趣。疯子囿于画面正中,挤在 19 世纪医院常用的那种笼子里。一位访客在 1814年写下了关于斯特拉斯堡一家医院的记录:“对于那些棘手的疯子和弄脏了自己的人,院方在大病房的尽头设置了一种笼子,或者说是木制小间,最多只能容纳一个中等身材的人。戈雅从现实中的这种禁锢出发,以一种怪诞的方式,用动物形象替代了人类形象:这人长出了狮子的鬃毛,他的脸上变出了狮子的鼻子。
愤怒的疯子
1824—1828 年
黑色粉笔
19.3cm×14.5cm
伍德纳收藏馆,纽约
这种构成非固定图像、让观众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最终画面效果的技法成为一种新的方法,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纷纷将这种方法为己所用。1885 年,法国绘图员、画家奥迪隆·雷东(1840—1916 年)创作了一套六幅石版画。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流亡和堕落这两个主题的另一种视觉尝试。雷东特别欣赏戈雅作品中那些抽象的隐喻特质,那种特质为西班牙人的图像赋予了强大的力量。雷东将他的石版画命名为《戈雅颂》(Homage to Goya):第三个例子名为《荒凉景色中的疯子》(A Madman in a Dismal Landscape),是一个关于精神错乱主题的变体。画中人物从长袍中露出一条腿,从脚踝处呈现出尚未成形的蹄子状。该图案的说明文字一一列举出失落、孤独、压迫和绝望寻觅的感觉:“垂暮之年 / 此人于夜色中形单影只。/ 喀迈拉惊恐四顾。女祭司待时而动。/ 探寻者求索不止。”
荒凉景色中的疯子
奥迪隆·雷东
《戈雅颂》第 3 号作品
1885 年
石版画
22.6cm×19.3cm
雷东总结了人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产生失落感的神秘之处,并融入了想象力创造至高无上的奥秘,戈雅也认为这令所有伟大艺术的原创精神不断焕发新生。在描绘现代社会时弊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人形成了以戈雅艺术为参考的传统,这为画家们在处理 19 世纪和 20 世纪那些黑暗历史事件时提供了一个模板。在法国,1830 年和 1848 年的政治革命令人震惊,随后是普法战争后的巴黎围城和 1871 年的巴黎公社。当马奈在创作一幅表现行刑队在巴黎街头执行任务的水彩画时借鉴了戈雅《1808 年 5 月 3 日》中的画面,这也许并不奇怪,毕竟他在《处决马西米连诺皇帝》中也曾仿效同一幅画。这一次,开枪的士兵直接进入了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中,而如今此地在侵略者面前更加不堪一击。
街垒
爱德华·马奈
约 1871 年
石墨、水彩和水粉
46.2cm×32.5cm
美术博物馆,布达佩斯
1808 年 5 月 3 日
1814 年
布上油彩
226cm×345cm
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
处决马西米连诺皇帝
爱德华·马奈
1867 年
布上油彩
252cm×305cm
美术馆,曼海姆
在英国,有关城市的意象同样充满压抑感。1872年,古斯塔夫·多雷(1832—1883 年)和记者威廉·布兰查德·杰罗德出版了他们全景式的长篇巨著,书中包含城市不同地区的雕刻版画和伦敦生活的点滴见闻,书名为《伦敦:朝圣之旅》(London: A Pilgrimage)。在这本书中,城市呈现出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无人在阴暗中徘徊。这里也同样回顾了戈雅关于马德里的画面,那里的拱门,那里的黑暗,那里有人在浊世中漂泊无依。欧内斯特·海明威曾亲身经历西班牙内战(1936—1939 年)的动荡,他感受到马德里的这一特质,并认为它甚至超出了戈雅的描绘:“马德里某些地方存在着一种该死的恐怖氛围,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他在 1940 年写道,“而戈雅所画的甚至连一半都不及。”
04)
现代主义
西班牙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经历了一段特别野蛮残酷的历史,发生了一连串的内战、革命以及政府的遽然更迭,有时还要历经严格的审查制度。戈雅为数不多的追随者以他为榜样创造出精准的图像,以表达他们的愤怒之情。欧亨尼奥·卢卡斯·委拉斯凯兹(1817—1870 年)借用那幅被绞死的人的画像—也就是戈雅在职业生涯之初那幅令人为之动容的画像—并将其加工成一幅完全成熟的宏伟画作。
被绞死的人
约 1778—1780 年
蚀刻版画
33cm×21.5cm
被绞死的人
欧亨尼奥·卢卡斯·委拉斯凯兹
约 1850—1870 年
板上油彩
51cm×38cm
艺术博物馆,阿让
但是,19 世纪末出现在巴塞罗那的“现代主义”(modernista)运动才真正算得上是戈雅的西班牙继承者。尽管戈雅在马德里的第一次大型展览直到 1900 年才开幕,但他的作品在这个艺术团体中早已广为人知,该团体最著名的成员便是年轻的毕加索。西班牙画家米格尔·乌特里略(1862—1934 年)称毕加索为“小戈雅”(le petit Goya),部分原因在于毕加索早期以粉笔绘制的古怪的波希米亚人物肖像,那些肖像画在 1900 年 2 月展出于巴塞罗那,而仅仅三个月后,戈雅的马德里回顾展就开幕了。一位评论家在写毕加索时提到他身上有“一种受到神启般的狂热,会让人想起戈雅和埃尔·格列柯最好的作品,那两位正是他无可争议的神圣偶像”。正是由于这种狂热,毕加索对戈雅经常描绘的人物进行了重新审视,例如盲人,这一形象在戈雅的许多作品中萦绕不去,从挂毯底画到“黑色绘画”,而毕加索也会在 1903 年为其投入类似的残酷而真实的特质。
盲人
巴勃罗·毕加索
纸上水彩,裱于画布上
53.9cm×35.8cm
福格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马萨诸塞州剑桥
后弗洛伊德时期的许多艺术批评都审视了戈雅这位西班牙人作品中噩梦般的一面,尤其是他的蚀刻版画和“黑色绘画”,以此来分析艺术表达中人类情感的病态、打动人心和令人震惊的品质。到了 20 世纪,表现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都声称戈雅是他们想象力感受的先驱,他的作品被审视为外部世界和艺术潜意识之间的纽带。尽管如此,他的艺术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思想的人,伴随他那悲剧又悲观的人生观的,是坚定的实用主义和对存在之荒谬的敏锐洞察—这些荒谬不仅体现于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中,而且体现于最后的葬礼中。1901 年,戈雅的遗体从波尔多公墓被掘出并运回到西班牙,后被重新安葬于他在 1798 年曾装饰过的圣安东尼—德拉—弗罗里达小教堂内。这一公众性荣誉所承载的庄重与光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损,因为戈雅在法国那块墓地上做了标记的纪念板出现了问题,该纪念板随艺术家尸体一同被归还。这块手工雕刻的石板上有一段铭文,将戈雅的年龄记录为 85 岁,而不是实际上的 82 岁,并且错误记录了他的死亡日期。此外,人们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戈雅的头骨已经消失了。声称拥有戈雅头骨的说法并不多见,但时不时仍会出现;在萨拉戈萨甚至有一幅与之相关的画作,为之增添了一种艺术家本人可能也会青睐的恐怖神秘感。
阴森恐怖和荒诞不经始终是戈雅奇特艺术中最神秘的特质。那些古怪的自画像暗示了他多面的个性,他风格中的不同喜好和偏好在其中交汇于一处。戈雅生活和艺术中的全部矛盾似乎是后人理解其画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画像本身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起点。保罗·塞尚在自己研究《狂想曲》时,特别为戈雅著名的《自画像》所吸引。塞尚在 1880 年临摹了那个戴海狸毛礼帽的头像,还放在他自己的自画像旁边(图 210)。然后他又把戈雅的头像画成漫画。塞尚之所以如此,也许是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即戈雅本身作为一个漫画家也无法免于这种构图上的面部扭曲。然而,又有这么一种感觉,这位诸多古怪图像的创作者为后人提供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自我审视:一位可敬之人留下会意的斜睨形象。塞尚让戈雅看起来很狡黠;戈雅本人从不排斥扮演角色,他很可能早就预见到了其间的浑谐之处。塞尚对戈雅创作动机的直觉性理解,想必会迎合戈雅对荒诞事物的感知。
画室中的自画像(局部)
约 1791—1792 年
布上油彩
42cm×28cm
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马德里
习作 110
保罗·塞尚
铅笔和粉笔
49.5cm×30.5cm
伍德纳收藏馆,纽约
05)
描绘战争
对于戈雅的后世崇拜者来说,表现下层社会和弱势群体的图像似乎也形成了珍贵的艺术传承。尽管不经之语和歪曲误解使这位艺术家漫长人生的某些方面变得扑朔迷离,但他作为画家、雕刻家和社会记录者的璀璨成就,如今对于现代艺术已具有无可争议的价值。19 世纪浪漫主义者的好奇心发掘出他大胆而又神秘的艺术品质,也为他身后的名望添砖加瓦。20 世纪的艺术史家和评论家通过学术研究,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想法。他最好的作品被认为拥有出于传统而更胜于传统的独特力量。他埋头于自己所在社会中的严酷现实,创造出一个势不可挡、时而惊骇众人的世界,让我们知道了对一位伟大艺术家该怀有怎样的期许。他画中曾出现过的那些战场上遭肢解的尸体,其间对战争的写照可能如幽灵一般萦绕于萨尔瓦多·达利在刻画另一场重大冲突—即西班牙内战—时所唤起的灼心痛楚。
带熟豆的软结构:内战的预感
萨尔瓦多·达利
1936 年
布上油彩
100cm×99cm
费城艺术博物馆
达利在谈到戈雅时称他表达了“同胞的欲望和愿望”。现代战争和革命的更多灾难性动荡也在戈雅身上找到了隐喻和幻想的来源,对于阐明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对诗意感性的冲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我是不毛战场上的戈雅,经受敌人的啄食……我是战争的声音,”俄罗斯人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下这样的诗句,这已成为他最令人难忘的诗歌之一。
通过这种方式,戈雅的艺术作为一种对普遍痛苦的永恒意识而持续存在着。即使是在 20 世纪末的当下,这个非凡人物的战争题材画作仍然能在新的崇拜者中引发深刻情感共鸣。杰克·查普曼(生于 1966 年)和迪诺斯·查普曼(生于 1962 年)创作了一件超出真人大小的雕塑,题为《一将功成万骨枯》(Great Deeds Against the Dead),三维重现了戈雅《战争的灾难》中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这一展现肢体残缺的肃穆且触目惊心的画面,至今仍有强大的感染力,足以激发年轻的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深深触动观众的内心,并且也许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清晰地展现出戈雅艺术视角的持久价值。
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的灾难》图版 39 号
约 1810—1815 年
蚀刻版画和飞尘蚀刻
15.7cm×20.8cm
⭐️关于本书
《戈雅》
艺术与观念·17
[英] 莎拉·西蒙斯 著
苗纾 译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将戈雅置于西班牙艺术传统与历史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了戈雅在欧洲艺术界的影响,并延伸至 20 世纪的影响力。
☆结合戈雅的生平,梳理戈雅的艺术世界和风格演变:从教会委托作品,到宫廷肖像、壁画、挂毯底图,再到惊世的版画与晚期的“黑色绘画”系列。
☆借助新的学术研究与一些重新发现的作品,全面而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复杂的艺术家。
发布于:北京市易操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