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由爱马仕女装艺术总监Nadège Vanhée带来的2025秋冬女装系列于上海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发布。这次女装秀也是爱马仕第二次,在除了巴黎之外的地方进行发布,规格之高、之大可想而知。而时装品牌在新系列发布之时,选择哪一个国家或是场地进行发布,也渐渐成为除了观看设计本身外,大秀最为重要的看点。
不仅是爱马仕,有三场来自不同时装品牌的大秀也先后在世界不同场地登场,因为秀场所在地的文化重量与历史语境,每场秀都成为全球时尚爱好者争相解读的对象。首先就是将2025秋季女装系列安置于日本京都发布的DIOR。
随后5月22日,LOUIS VUITTON将2026早春女装系列大秀带去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教皇宫举行;而GUCCI,则回到意大利本土,在佛罗伦萨塞蒂曼尼宫呈现其2026早春系列。
展开剩余86%阿维尼翁教皇宫,这座建于14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曾是中世纪欧洲天主教权力的象征,如今首次向时尚敞开大门,就是献给了LOUIS VUITTON的2026早春女装系列,这一选址在形式与象征意义上都异常精妙。从建筑语言上来看,教皇宫的垂直线条与厚重石墙呼应了品牌在女装系列中一贯强调的建筑感剪裁和结构性设计。在象征层面上,新任教皇上任的时政背景,为这一发布更添时代隐喻 —— 一个关于重塑秩序、权力交接与审美权威的隐性对话。
当然,LOUIS VUITTON并非首次选址于文化地标,从巴黎卢浮宫到浪漫新桥,其每次大秀总是在空间上强调时间性与文明厚度。而这一次的教皇宫,更像是女装创意总监Nicolas Ghesquière对于权力本质的提问。谁在阐释“新时代”的仪式感?问题也与其设计语言一脉相承:结构化的线条、非线性的叠搭,以及一种对未来主义的持续凝视。LOUIS VUITTON在教皇宫的出现,不仅仅是奢华的秀场扩张,更像是一次对文化语境的主动介入与再书写。
与LOUIS VUITTON的欧洲中世纪权力想象不同,DIOR 2025秋季女装系列发布似是一种对于东方手工艺的温柔致敬。京都的城市肌理本就散发着静谧而克制的力量,木质屋檐、枯山水庭院、和服织物工坊共同构建出一种低调的尊严感。而这场大秀,不是简单的“东方元素”表达,更是一次对于技艺传承的深度合作。Maria Grazia Chiuri在系列中使用了大量与日本匠人合作的刺绣与染织技术,将DIOR惯有的廓形与日式织物特质融合,造就出一种界线模糊的手工美学。
选址京都,DIOR延续了其近年来对女性文化史的探寻路径。每次秀场,Maria Grazia Chiuri总是在不断重新寻找女性身体与空间、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京都之选,在一座以“守”而非“攻”著称的城市,展示一组强调技艺与思辨的系列,体现了DIOR当代使命的转向 —— 不再只是为女性建构外部权威,而是试图通过文化合作重塑内部认同。
GUCCI此次将大秀带到佛罗伦萨的塞蒂曼尼宫,则带有一种自我回溯的态度。GUCCI诞生于此,这座宫殿式宅邸既是文艺复兴建筑的私密见证,也象征着古典与奢华的重叠空间。GUCCI近期一直试图回归品牌早期的精致与意大利工艺传统,而这场大秀恰恰用空间为这一转型定调。宫殿并非简单的“高贵”象征,它更像是品牌自我再定位的投影表面。用街道作为T台、木门背后的阴影、窗台落地的阳光、屋室与花园之间的流转,来演绎一组兼具实穿性与历史质感的系列,是对“奢侈”重新定义的一部分。
本季系列中,不难看出GUCCI对材质和剪裁的极致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意图将GUCCI从“戏剧化”的迷宫中引出,转而回到生活与真实身体的交汇点。而塞蒂曼尼宫的私密氛围,则刚好给予了这一“收缩美学”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不是GUCCI第一次在佛罗伦萨“回家”,但这一次显然更像是一种内向式的宣言:不是去再现浮华的神话,而是将日常的诗意还给奢侈品本身。
这几场秀之外,ZEGNA 2026夏季时装秀在迪拜歌剧院(Dubai Opera)发布。整体系列设计以自然为题,以色彩为引力,赋予服饰灵动生命力的同时暗藏巧思。
在迪拜歌剧院中,ZEGNA特邀歌手詹姆斯·布雷克 (James Blake)为官方音乐指导,在秀场上献上精彩演绎。不拘一格的艺术表达也呈献了ZEGNA美学最真实的落点 —— 生活本身。
如果说谁最懂“选址叙事”的精髓,那一定不能不提CHANEL。在过去十年中,CHANEL的每一场大秀几乎都成为场地戏剧化利用的范例:从巴黎大皇宫化身超市、沙滩、火箭发射场,到将工坊系列发布在杭州西湖。CHANEL深知,场地不是背景,而是语义的扩展器。
而一度接掌品牌的Virginie Viard非常擅长以微妙之道重构这种叙事逻辑。于杭州发布的工坊系列,就是一次关于亚洲新兴文化与法国传统工艺对话的空间实践。她并不追求“惊艳一刻”的视觉奇观,而是通过更为沉静的布景逻辑,将CHANEL服装中的精致、实用与内敛美学放大。这种对空间与品牌调性的高度匹配,使得CHANEL的每一场大秀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情感共鸣的场所建构。
那么,为何如今的大秀如此看重场地?答案也许要回到时尚本质。一场时装秀,不再是服务于买手与媒体的商品展示会,而是一个品牌文化的“剧场” —— 空间本身就是剧本的一部分。它既是语境,又是角色,它影响观看方式,也影响解读方式。阿维尼翁的宗教气场、京都的手工寂静、佛罗伦萨的宫殿肌理,每一个场所都在告诉我们:这不仅是一场秀,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当观众在石墙之下仰望模特,当步伐回响在百年木地板之上,当一件纱裙在和风中轻轻晃动,时尚便跳脱了商业逻辑,而变成了一种空间的诗学实践。未来的大秀将走向何处?也许在高山,也许在深海,但更重要的是,它将继续以场所为笔,书写每一个品牌与世界关系的章节。
编辑:刘晖 William
新媒体编辑:平面镜
新媒体设计:霹雳小熊
发布于:北京市易操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